桡足类并非都是适宜饵料,比如中华鳋、锚头鳋!

   日期:2022-11-26     浏览:741    
桡足类的身体小,广泛分布于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是水产动物的饲料;一部分寄生在水产生物的体表、鳃及肠内,影响生长、繁殖,甚至引起死亡。

桡足类的种类很多,现将危害较大及代表性的种类介绍如下。

1.中华鳋病

【病原体】

1)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青、鲇、赤眼鳟、鳡等鱼的鳃丝末端内侧,虫体较细。

2)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鳙鱼的鳃丝末端内侧或鲢鱼的鳃耙。

3)鲤中华鳋:寄生在鲤鱼、鲫鱼的鳃丝上。

【流行情况】 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均有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从每年4月至11月是中华鳋的繁殖时期,本病从5月下旬至9月下旬流行最盛。

大中华鳋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鲢中华鳋主要危害2龄以上鲢鱼、鳙鱼,严重时均可引起病鱼死亡。

【症状】 当鱼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病征,但当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

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像白色蝇蛆一样的小虫。严重时病鱼显得不安,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

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离群独游,鱼的尾鳍上叶及背鳍往往露出水面,故又叫“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直至死亡。

【诊断】 用镊子掀开病鱼的鳃盖,肉眼可见鳃丝末端内侧有乳白色虫体,或用剪刀将左右两边鳃完整地取出,放在培养皿内,将鳃片逐片分开,在解剖镜下观察,统计虫体数量和鉴定。

【防治方法】 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幼虫。

2.锚头鳋病

锚头鳋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眼、口腔、头部等处,只有雌虫营寄生生活;锚头鳋的繁殖适宜水温为20~25℃。

我国危害较大的病原体有下列几种。

【病原体】

1)多态锚头鳋:寄生在鳙鱼、鲢鱼的体表及口腔。

2)草鱼锚头鳋:寄生在草鱼体表。

3)鲤鱼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青鱼等鱼体表、鳍及眼上。

【流行情况】 全国都有本病流行,其中尤以广东、广西和福建最为严重,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为当地主要鱼病之一。

锚头鳋在水温12~33℃时都可以繁殖,故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天。

对淡水鱼类各龄鱼都可危害,其中尤以鱼种受害最大,当有4~5只虫寄生时,即能引起病鱼死亡;

虽对2龄以上的鱼一般不引起大量死亡,但影响鱼体生长、繁殖及商品价值。对鳗鱼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寄生在鳗鱼的口腔内,严重时鱼因不能摄食而饿死。

【症状】 病鱼最初呈现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游动迟缓。

锚头鳋以其头角和一部分胸部深深地钻入寄主肌肉组织中或鳞片下面,但其胸部的大部分和腹部露在外面,虫体上常附生一些原生动物,如累枝虫、钟形虫等。

有时还有藻类和霉菌附生,肉眼观察很像一个个浅黄色绒球,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故渔民又称其为“蓑衣病”。

在虫体寄生处,可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及慢性增生性炎症。

【诊断】 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一根根似针状的虫体,即是锚头鳋的成虫。

草鱼和鲤鱼锚头鳋寄生在鳞片下,检查时仔细观察鳞片腹面或用镊子取掉鳞片即可看到虫体。

【防治方法】

1)根据病原体对寄主有选择性的特点,可采用轮养方法进行预防。

2)晶体敌百虫(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两者的比例为5∶2)全池遍洒,一般使池水为0.7克/立方米,治疗效果良好。

3)全池遍洒90%的晶体敌百虫,使池水为0.5~0.7克/立方米,可杀死池中锚头鳋的幼体,根据锚头鳋的寿命和特点需连续泼洒2~3次,每次间隔7天。

4)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水温15~20℃时用药剂量为20克/立方米;水温21~30℃时用药剂量为10克/立方米,浸浴时间为1.0~1.5小时。

5)用百部150克碾粉加白酒250克浸浴24小时,用药液拌饲投喂,可使锚头鳋脱落死亡。

6)利用锚头鳋病的病后鱼体获得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年以上。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