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实施“农田四变” 努力多种粮种好粮

   日期:2022-11-18     浏览:660    
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的回信精神,按照郑栅洁书记提出的有规划、有计划、有政策、有措施、有行动、有成效的“六有”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施“农田四变”行动,稳步提高农业效率、效益,努力多种粮种好粮,切实将“农田四变”工作落实、落细。

一、实施“小田变大田”行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实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冬闲田复耕复种、高效农业示范等方式,实施“小田变大田”47个项目5.5万亩,市县财政整合资金给予1500元/亩补助。一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2021年、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核心区集中连片整治,重点建设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当涂县南圩塘南镇高标准农田“小田变大田”片区7200亩,新增有效耕作面积350亩,土地流转价格提升了近1倍,村集体增收234万元。二是改造提升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小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实施“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全托管”经营模式,实行“保底+分红”利益共享。博望区丹阳湖水产养殖合作社,组织569 户小农户土地入股,实施 “小田变大田”5200亩,实现农户保底收益1000元/亩,分红338元/亩。三是突出高效农业示范。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土地流转,实施“小田变大田”,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提高收益。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集中流转农户172户,实现“小田变大田”1300亩。亩均产油菜250公斤、水稻650公斤,已成为国家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攻关示范基地,被列为对标福建南平的全省标杆点之一。

二、实施“闲田变忙田”行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大户和经营主体开发冬闲田的积极性,推进“闲田变忙田”。2022年,计划开发冬闲田面积20万亩,至2025年基本消除冬闲田。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试点示范复耕。以县区农业投资公司为主,实施冬闲田“小田变大田”示范片建设,今年将实施2万亩。二是村集体组织复耕。引导农民流转土地至村集体,由村集体遴选经营主体实施冬闲田复耕复种。含山县已列支1200万元对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复耕复种给予油菜150元/亩、小麦100元/亩、绿肥80元/亩补贴。三是引导农户复耕。出台鼓励农户冬闲田开发的具体措施,对农户予以农资等方面补助,协调解决劳力、机械等各方面生产要素,鼓励农户自主实施、应种尽种。

三、实施“差田变良田”行动

抢抓政策机遇,集中连片规划改造高标准农田,推进“差田变良田”。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智慧农业、设施用地、建设用地等要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全市将再实施高标准农田8.8万亩,高标准农田比例达70%,确保农田旱涝保收、高产高效。今年,含山县陶厂镇建设高标准农田3600亩,亩均粮食增产50公斤,亩均效益提高300元。二是推行“金土地”工程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创新建设“金土地”工程,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收益。博望区滨湖村整合效益低下的田块817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亩均效益提升380元/亩,农户分红266元/亩,村集体增收114元/亩。今年,将再实施22个村4372亩“金土地”工程。三是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推广农机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新技术,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确保耕地质量等级提升4%,1-3等耕地增加2.5万亩。

四、实施“蟹田变稻田”行动

强化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引导一批低效蟹田退出转产,充分应用“稻虾连作”“虾稻鱼”技术模式,推进“蟹田变稻田”。今年以来,实施“蟹田变稻田”2万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3万亩。一是实施低效水产养殖区退出。全面摸排低效河蟹养殖田,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复耕与群众受益的关系,实现低效河蟹养殖田有序还耕复田、恢复耕种。当涂县护河镇青山村200亩低效蟹田耕地已恢复为耕地。二是推行“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在水产优势产区,推广“稻虾连作”,实现蟹田再种一季稻。目前,全市“稻虾连作”27万亩,粮食产量13.5万吨。含山县五里村推行“基地+村集体公司+贫困户”发展模式,实施“稻虾连作”1100亩,实现贫困户增收8000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年。三是探索推进“一千万”工程。“一千万”工程,即一亩地、千斤稻、万元钱。鼓励农户推广运用“虾稻鱼”技术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作由“一地两收”提高为“一地三收”。含山县铜闸镇明海家庭农场试点实施“一千万工程”,实现产出小龙虾250斤/亩、水稻1000斤/亩、鳊鱼300斤/亩,亩均产值已达万元。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