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妙村海拔800米的芙蓉榜上依旧是绿意盎然,活蹦乱跳的鱼儿在水里觅食嬉戏,绿油油的水稻在静静的抽穗扬花结籽。     “鱼因稻而肥,稻因鱼儿壮,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站在稻田旁,村民潘仕万向笔者讲起“稻鱼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每年插完秧后,他会将鲤鱼苗放入稻田,鱼儿在稻田里,与水稻共成长,水稻可为鱼类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鱼可以吃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的肥料,利于水稻生长,互利共生。     57岁的潘仕万种了大半辈子田,一直延续着水田里种稻,在稻下养鱼这种原生态的种养传统,今年在芙蓉榜上复垦耕地80亩,播种下优质水稻品种,投放鱼苗420公斤,发展稻鱼产业。     “掌握了鱼与稻之间的比例与田间管理技术,稻谷与鱼产量就上去了,口感也会出奇的好。今年鱼与稻两项实现10万元的收入应该不成问题。”望着即将丰收的鱼与稻,潘仕万做大做强“稻+鱼”产业的信心和干劲更足。     据了解,“稻+鱼”产业,每亩能生产稻谷400至500公斤,鱼20至30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计算,每亩“稻+鱼”纯收入800元以上。     粮足安心安天下,渔丰富民富乡村。近年来,靖州积极探索推行土地托管服务,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稻+鱼”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效益,有效激发了土地“钱”力,形成了农民增收、土地增效的良好局面。如今,在有限的稻田资源里,靖州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立“生态+、品牌+”等机制,将稻+鱼生态种养示范区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元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靖州通过发展“稻鱼共生”打造出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共富的“新赛道”。截至目前,“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在靖州全面铺开,仅三锹乡“稻+鱼”综合种养基地面积达1000亩。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评论
相关每日行情
推荐每日行情
点击排行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与报障:2385656146@qq.com 联系方式: 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请点这里在线提交。 版权所有 © 中国农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