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晚,温氏发布2020年12月销售数据。12月份,公司销售肉猪88.96万头(含毛猪和鲜品),环比增长6.16%,同比下降30.02%;销售收入34.92亿元,环比增长4.68%,同比下降33.95%,毛猪销售均价32.55元/公斤,环比增长11.70%,同比下降5.16%。
2020年度,公司销售肉猪954.55万头(含毛猪和鲜品),同比下降48.45%,销售收入398.30亿元,同比增长0.72%,毛猪销售均价33.56元/公斤,同比增长79.95%。
2018年,温氏生猪出栏量突破2000万头至2230万头,成为国内首个出栏量突破2000万头的猪企,同时也首度超过万洲国际,出栏量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牧原生猪出栏量刚突破1000万头,正邦出栏量首度突破500万头,而新希望出栏量首度突破200万头,温氏出栏量超过牧原、正邦和新希望的总和。
而2018年非瘟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国内生猪产业格局,短短两年时间,国内头部企业排名出现了大逆转。
牧原股份也在日前发布了12月的出栏数据。12月份,牧原销售生猪264.1万头,销售收入66.86亿元。2020年,牧原共销售生猪1811.5万头,较2019年增长76.68%,全年销售收入达到550.64亿元,同比增长180.05%。从12月的出栏量来看,温氏出栏只有牧原的三分之一左右,从全年的出栏量来看,温氏也只有牧原的一半左右。
此外,新希望也发布了12月的出栏数据。12月份,新希望销售生猪165.82万头,环比增长20%,同比增长306%。2020年,公司共出栏生猪829.25万头,同比增长133.60%,销售收入250.08亿元,同比增长192.63%。从月度出栏量来看,2019年7月份,新希望生猪出栏量首度超过温氏,至12月份,两者出栏量差距已经快速拉开。即使从全年出栏量来看,新希望和温氏的差距也已经不大。
虽然正邦尚未发布12月出栏数据,但前11月份,正邦累计出栏量已经达到821.74万头,全年出栏量已大概率超过温氏。
这也意味着,今年温氏出栏量将从去年的行业第一退居第三,而月度出栏量则已退居第四。
早在2013年,温氏的生猪出栏量已经突破1000万头,达到1013万头,而2020年出栏量不到1000万头,产量一夜退回7年前的水平,也可见非瘟的影响。对于2020年生猪出栏量较上年近乎腰斩的情况,温氏解释主要是总体投苗减少、加大种猪选留以及提升肉猪体重所致。
无论是投苗减少,还是加大种猪选留,其实都是说明母猪存栏较少,但其实从温氏自己公布的母猪存栏数据来看,能繁存栏其实还是不少的。
2019年3季度末,2020年4季度末,温氏的能繁母猪存栏量都在120万头左右,2020年1季度末,能繁存栏量也在100多万头,但2020年商品猪出栏量不到1000万头,简单推算MSY,低的不像真的。也说明,出栏量下降的问题,不止是母猪数量的问题,还有生产效率的问题,而这一点,或许也不只是温氏一家存在。
比如新希望,近期市值也一度遭遇腰斩,虽然出栏量达到了预期,但出栏结构并不理想,自产仔猪育肥明显低于预期,原因之一也是三元母猪及相当部分的外购二元母猪生产效率不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养殖成本。
虽然至2020年12月份,温氏生猪出栏量环比已经4连涨,但依然未有明显的增长迹象,尤其是12月的出栏量是明显低于预期的,同比也从上月的微增到再度下降3成,而且从出栏体重来看,也从上月的136.6公斤下降至120.6公斤,有提前出栏的迹象。
未来几个月,其生猪出栏量很难出现大幅增长,公司也在12月月报中提示未来出栏量仍存在月度波动的可能性,因为非洲猪瘟疫情对养猪行业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提示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对于2021年的出栏规划,温氏此前的预期是3000万头,但目前来看,实现难度非常大。而新希望也在此前抛出了2021年实现出栏2500-3000万头的规划,正邦的出栏目标也是2500万头以上,头部4家猪企2021年出栏目标总和或超1.2亿头,但能否实现,很难说。
从目前猪企披露的2020年出栏数据来看,至少说明现阶段产能或许没有想象中恢复的那么快,非瘟还在,猪还是比较难养好的。这或许也是近期猪价超预期上涨的根本原因,2021年猪价整体走势或也将超此前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