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0%创历史新高

   日期:2019-04-28     浏览:684    

猪价被业界视为影响CPI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到,今年猪价在春节后一反往年淡季下跌的走势出现持续上涨,引发目前市场对通胀走势的关注。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未来猪价还可能会继续上涨。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透露,今年下半年猪价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快速上涨,专家初步预计,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0%,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很多券商机构也纷纷看涨未来猪价。中信证券预计,随着南方疫情省区加速出栏接近尾声,冻肉抛售库存逐步减少,预计四月底至五月猪价将迎来一波快涨。兴业证券也指出,在 5月1日整顿结束后,生猪价格将迎来第二轮加速上涨。新时代证券更是预计,本轮猪周期将持续三年以上。

就此,受访经济界专家对记者表示,预计二季度通胀压力将显著高于一季度,但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收紧的基础。考虑到通胀与结构性去杠杆、防风险的任务,稳健中性可能是目前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

二季度通胀压力将高于一季度

对于本轮猪价上涨的原因,长期关注生猪价格的卓创资讯分析师张莉莉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本轮猪价上涨主因仍是供应端的缺口较大,长线猪价上涨是确定性事件。”

不过,她同时指出,在目前消费疲软和库存高位的情况下,现阶段快涨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还会涨,因为供应持续紧缺,消费端略有提振就会对猪价作用很大。

在供给缺口上,新时代证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近日也表示,未来我国猪肉供给的缺口有1000多万吨,全球整个可供贸易量就800多万吨,能分给我国有200万——300万吨估计就是极限了,随着7月份冷库自检完成,冻肉的抛售就已告一段落,预计猪肉价格上涨将随之而至。

潘向东还指出,由于这轮非洲猪瘟影响的不仅是肥猪,种猪和母猪都出现了同样比例的影响,非洲猪瘟也还在全国蔓延,为此这轮猪周期预计将持续三年以上。

可见,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猪价。“非洲猪瘟对猪价上涨影响较大,致使国内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滑,所以猪价才会出现年后的快速上涨。”张莉莉也如此告诉记者。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受非洲猪瘟在全国蔓延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快速下滑,导致生猪供给短缺、产能减少,猪价出现上涨。如果未来不能有效控制猪瘟疫情,受供给的冲击,猪肉价格就有持续上涨的可能,这将对后期物价走势构成巨大压力,二三季度不排除单月CPI有上摸3%的可能。”

与此同时,王军也指出,这里也有三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猪价对通胀的影响。据王军介绍:一是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出栏减少,将刺激生猪供应能力快速提高,目前国内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企业有能力应对这种供给冲击。二是猪瘟疫情也对猪肉需求构成压制,替代商品如牛羊肉、鸡鱼肉的消费可能会上升。三是考虑到国际、国内需求面可能的偏弱情况,非食品价格走强可能性不大,原油在目前价位上继续上升动能不足,这也减弱了物价的输入性风险。

因此,在王军看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未来猪价上涨幅度可能没有预期那么大,对通胀的影响将在全年预期控制目标之内,即使个别月份上冲3%,但全年很难使物价涨幅突破3%。

对于当前猪价的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猪价已经进入升值通道,全年甚至更长的通胀预期都是抬升。”

据农业农村部对400个县定点监测,3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1.2%,同比下降18.8%。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2.3%,同比下降21.0%,下降幅度很大,同比降幅达到了近10年来最大值,特别是一些主产区减产幅度更大。对此,张玮认为,在去产能的推动下,猪价进入上涨周期。而产能去化的供给缺口,短期较难弥补。

不过,张玮同时表示,只关心猪价对通胀的影响未免有些片面。他认为,相比猪价,鲜菜价格才是短期通胀提升的罪魁祸首。不过,鲜菜价格具有典型的季节因素,持续性肯定比不过猪价。

因而多数受访专家认为,二季度通胀压力将高于一季度。王军就告诉记者,“预计二季度通胀压力将显著高于一季度,可能会在2.5%——3%之间运行,因而二三季度通胀走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构成扰动,制约政策继续大幅宽松。因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维持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或仍维持稳健基调

猪价上涨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这会令货币政策收紧吗?

记者注意到,在近期召开的多次会议中,“货币政策”被频繁提及:4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z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随后,4月1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且,4月2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指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对此,王军对记者表示,“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都一再强调,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把握好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强调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应的总闸门,这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有利于防止经济主体过度加杠杆,防止资产价格上升过快;同时,也有利于抓住经济企稳的有利时机,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强大的国内市场,逐步淡化对于经济增速的过度关注,避免重走大水漫灌和过度刺激的老路。”

由于一季度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在当前背景下引发了货币政策是否会收紧的热议。

对此,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记者表示,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在3月金融与经济数据超出预期、债务担忧加大的背景下,更加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放松,甚至从防风险的角度来看,有边际收紧的可能。

然而,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却对记者表示,“由于经济企稳的持续性偏弱,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收紧的基础,但考虑到通胀与结构性去杠杆、防风险的任务,维持去年相对宽松状态的可能性也不大,回归稳健中性可能是这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

同理,张玮也对记者分析说,“尽管近期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六个稳,但稳就业的压力依旧存在。目前的宏观环境向好,多受益于前期的天量社融。这包括地方专项债提前下发对基建的支撑力度很大,但制造业投资仍旧偏弱。”因而他认为,考虑到制造业是中长期提振经济的重点,预计货币政策不会单边收紧,而是呈现结构性特征。这就如同“结构性去杠杆”一般,部分降杠杆,部分加杠杆。

而在业界看来,TMLF的定向性、结构性的特点比较突出,体现出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解决融资结构难题的目的。

就在4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当日央行开展了2019年二季度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操作对象为符合相关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

此次操作金额根据有关金融机构2019年一季度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增量并结合其需求确定为2674亿元。操作期限为一年,到期可根据金融机构需求续做两次,实际使用期限可达到三年。这是继今年1月首次开展TMLF操作后,央行第二次实施该操作。今年1月23日,央行首次开展了2575亿元的操作。

TMLF被外界称作“特麻辣粉”,央行在2018年12月19日就宣布创设TMLF,这一工具被看作是定向支持小微、民企贷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利率水平也较MLF低,符合当前缓解小微、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导向。

因而相比于MLF,TMLF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操作金额依据银行符合宏观审慎要求、资本较为充足、资产质量健康、获得央行资金后具备进一步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潜力条件。也就是说,银行想获得TMLF资金,央行很看重其在小微、民企信贷投放方面的作为。二是期限长,1-3年不等,MLF都是一年期以内。三是利率低,比MLF优惠15个基点,这也被外界看作是“定向降息”。

记者注意到,虽然央行开展了TMLF操作,但近来却连续暂停逆回购的操作。自3月20日开始连续暂停18日逆回购操作,直到4月16日,央行才再度重启逆回购,当日进行了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但是进入4月下旬,央行再次暂停逆回购的操作。就在4月22日,央行发布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同理,4月23日,也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对于上述现象,FXTM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刘敏发给记者的分析称,“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中国央行对于当前金融市场局面可控的信心。”

为何央行近来连续暂停逆回购而开展TMLF操作?对此,李奇霖对记者分析说,“这是因为TMLF的资金期限更长,与信贷资金的期限属性更贴近,因而采用TMLF更有利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挥货币政策调结构的功能。”

他还表示,对市场而言,不管是相对于降准,还是相对于OMO,TMLF的成本都要更高,TMLF+MLF的组合意味着资金利率的中枢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资金面波动加大的现象可能会持续。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评论
相关每日行情
推荐每日行情
点击排行
中国农业网
供应批发
求购大厅
展会信息
招商
交流论坛
农业问答
免费发布
供求信息
返回顶部